韩国新人入职没多久就能跟上节奏,中国不少企业推行的导师制,却让一些新人更觉迷茫?印度人靠聚餐拉近距离,美国人花大价钱搞团建——职场里快速融入团队,从来不是熬时间就能做到的。
当习惯“内卷”的中国职场,遇上擅长“速成”的韩国职场,为什么看起来很完善的导师制,反而让新人心里没底?其实融入团队的关键不是盲目遵守规则,而是懂得打破不合适的规则。今天就来聊聊四个国家的职场人,是怎么快速融入团队的。
韩国的新人能快速融入团队,跟他们强烈的集体意识关系很大,入职后他们的观察期一般很短,不像有的国家得等很久,新人们会悄悄留意团队里的各种习惯,像下班后是不是一起吃饭、前辈没走自己能不能先走之类的,比如说有个新人在入职第一天就主动给大家泡咖啡,通过这种方式慢慢被团队接纳了。
美国职场的破冰活动看上去挺正规的,可实际上好多团队建设活动更像是一种考验,新员工经常得参加密室逃脱这类的项目,在那种很紧张的氛围里赶紧互相熟悉起来,这儿的规则也挺有意思的,要是迟到了,有可能会被扣除工资;而且加班的话根本就没有任何补偿,适应这样的规则,本身就是融入到职场文化当中的一部分。
在印度职场中,食物往往是拉近关系的良好途径,新人带上自己制作的咖喱分给同事,众人一边食用一边交谈,诸多隔阂在不知不觉间便消失了,因而融入的快慢,和能否摸清当地职场文化、适应规则的程度相关,韩国人好在乐意率先去适应,美国人的平等感有时没那么真切。
中国很多企业都有导师制,可有些新人却因为导师太像“上司”有想法也不敢说。深圳海关有个办法,导师会给新人家里写信,让家人也关注新人成长,新人做得好不好还和导师奖金挂钩,这样导师和新人就绑在了一起。
潇湘检察署有个新入职的检察官叫郎丹丹,她的导师直接让她接手全省第一起公益诉讼案件,一开始她压力挺大,可一年后她成了“十佳标兵”,这件事说明要是能合理利用导师制,很有利于年轻人快速成长;要是运用得不好,反而会成为一种限制;要是对导师过度依赖,也许还会降低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。
新手若想快速融入,有诸多小方法,就以韩国新手为例,观察并非消极等待,头两周要留意同事喜好以及工作中的难处,到第三周可适时送杯咖啡或提个小建议,这些小细节便是你的优势,在茶水间给同事分些零食并聊聊天,极易拉近关系。
还可以故意犯点小错,比如文件页码标错,等别人指出来后赶紧改正,这样能让大家觉得你需要他们,反而能拉近距离。说到底融入团队是让大家觉得需要你,而不是你一味去迎合大家。
美国人花钱搞团建,印度人靠聚餐,中国人用导师制,韩国人却用更快的速度告诉我们,职场融入不是非要“合群”而是找到让自己被需要的方式。你可以试试这样:第一天多观察少说话,记下团队习惯;第三天犯个小错,让别人帮你;第七天带点零食和大家分享。
新人真正的融入秘诀,不是低声下气去适应,而是用自己的方式,让团队愿意接纳你。